记住那个夏天

摘要:《IT时报》永远年轻 作者/ 唐晓园 编辑/ 潘少颖 编者按 他们,是曾经在《IT时报》熠熠生辉的记者,与《IT时报》同行的日子,充满激情和梦想,寻找着每一个值得被报道的故事。

《IT时报》永远年轻

作者/ 唐晓园

编辑/ 潘少颖

编者按

他们,是曾经在《IT时报》熠熠生辉的记者,与《IT时报》同行的日子,充满激情和梦想,寻找着每一个值得被报道的故事。

他们,在《IT时报》创刊20周年之际,纷纷拿起笔,那些难忘的人和事,那些熬过的夜,那些懵懂与憧憬……一一跃然纸上。

他们,带着对新闻的热爱,依然祝福着《IT时报》,那个曾经见证他们成长的地方。

《IT时报》也祝福他们,一路有美好相随。

唐晓园代表作

《“上海一家人”越洋通讯沧桑巨变》

《农民发明家的乡村狂想曲》

《微博出鞘》

2008年,我很年轻,唯一的烦恼是《IT时报》从北京西路搬到了天潼路,早高峰太苦了,除此之外我没有任何心事。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份无忧无虑是因为报社筑起了一个内容创作者的桃花源。

《IT时报》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你擅长暗访调查,它就是狩猎者的瓦尔哈拉;如果你偏爱谋篇布局,它给你足够的自由去挖掘那个早已发生但从未被讲述的故事。

我很幸运,在非常年轻的时候遇到了它。

2008年,数字化浪潮逼近,编辑部每天都有新鲜话题:“百团大战”的惨烈远胜今日的“百模大战”;山寨机是选题富矿……庞大的“恐龙骨架”等待每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去挖掘。

在《IT时报》,写作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我的同事钱立富在2008年全网最先报道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电商品牌PPG如何由盛世进入黄昏,另一位同事郝俊慧则笔锋直指地铁公司的天价进场费凭什么挡住乘客的手机信号。一家濒死的企业和一个公共话题,看起来离钱和流量十分遥远。

但《IT时报》判断选题的金标准很简单:它是否可以推动这座城市的数字化进程,以及还能为读者做些什么。最终这两篇稿件都成了热议话题,这也印证了好内容从来无法被算法和过往经验推算出来。

写到老同事的名字,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是十几年的好朋友了。《IT时报》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友情的发生、延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IT时报》创刊于2004年,前身是有近50年产业传播历史的《上海邮电报》,至今保持着当下企业中很少见的老派氛围。我找不到采访对象时,就找隔壁的数码版编辑林斐,他会翻出厚厚的通讯录一起找。

在《IT时报》,工作和生活可以保持平衡。在阅览室和乒乓房,下午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照进来,恍惚间好像小时候坐在长辈办公室吹电风扇、吃棒冰。此地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关心你的健康和生活。

今天的《IT时报》,有它的怀旧和坚守,但这并不妨碍它一往无前地投入未来。

刚进报社时,很多人订阅《IT时报》。当时,人们获得数码潮流、可靠IT新闻的渠道并不多。《IT时报》让尽可能多的读者感受、参与进中国数字产业的上半场。

之后,《IT时报》进入蓬勃的数字时代,用文字、音频、视频和出版,用更清晰、优美的笔调关注更广阔的话题。它又从来没有变:无论时代语境如何转换,它始终践行行业最古老的行规:以用户,而不是流量为核心;以洞见,而不是热点为驱动。

只有《IT时报》完整记录过上海从1G到5G时代的公用电话亭,今年,《IT时报》在报道最新的Hello老友亭时,也同样记录了上海最后一座传呼电话亭。

一些时光总会过去,不可复制,似乎也不会再来,但纯粹的人永远年轻。过去的二十年,《IT时报》作品里留下的真金远多于今天网络上所能打捞出水面的宝贝。

“永远年轻”——献给《IT时报》二十岁生日,和它不会结束的夏天。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