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新闻场上的“群演”
摘要: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郝俊慧 编者按 在理想和现实交错间,《IT时报》度过了自己的20年。 1000期报纸,是我们为中国信息时代发展编撰的一部编年史,也是一卷由并肩作战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郝俊慧
编者按
在理想和现实交错间,《IT时报》度过了自己的20年。
1000期报纸,是我们为中国信息时代发展编撰的一部编年史,也是一卷由并肩作战的同事共同编织的温情篇章。
每一张旧报纸的翻阅,都是一次时光的倒流;每一段故事,都是这个篇章中不可或缺的章节。
那些熟悉的名字跃然纸上,他们的笔触、他们的情怀,穿越岁月的尘埃,依然生动鲜活。
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热情点燃理想,用坚持诠释责任。
即便有人卸任,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对同事的深厚情感,亦如同永不褪色的老照片,永远镌刻在《IT时报》的年轮之中,成为后来者前行的力量。
这是我们的20年。
“记者将持续为您报道。”手持麦克风,站在镜头前向观众讲述事件真相,是我对记者这份职业先入为主的印象。大学期间学习新闻专业后,才算对新闻有了全面认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使命在老师的一次次授课中深入心中。
来报社报到那天正是周五,编辑部在开选题会,站在门外的我,听着里面思想碰撞的讨论声,闻着报架上那股油墨味与阅览室的咖啡香,这一刻,我对《IT时报》和新闻职业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在时报的第一篇报道是《门店销售比顾客多,PC遭遇9年来的极端“寒潮”》,此前没有采访经验的我,跟着林斐老师一起约好走访市场。前一天晚上,我没太睡好,脑子里设想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采访问题也过了一遍又一遍,可真正到了现场后,紧张的我,像个新兵蛋子跟在林老师身后,一边录音一边记录下关键信息。
写稿前,我按照以前的写作习惯,将文章每一段提纲罗列出来,随后将素材填充进去,而这也成为初稿最大的问题。“新闻报道不仅是数据罗列、采访对象表述,还需要加入自己的观察,将采访内容进行生动衔接。”在带教老师孙妍的指导下,稿件最终出炉。如今回看这篇文章,无论文笔还是结构,还是有诸多不足,但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与可读性,成为我写每篇稿子的追求。
想要成长,挑战总是如影随形。随着选题的丰富,紧急突发报道、特刊报道、独家暗访等不同类型的报道我都逐一经历。尤其是“时报独家”,套用年会表演歌词“头版独家,我的最爱”,稿费双倍也意味着需要突破各种难关。
我的第一篇“时报独家”是《减薪、关店、巨亏,国美“临崖”谁来救?》,报选题的时候,心里其实没有底,走访多家国美线下店也没有太多收获,最后来到国美上海总部。在楼下徘徊时,我开始打退堂鼓,始终不敢上前询问工作人员,内心十分煎熬,最终一咬牙,在“来都来了,不尝试一下岂不是很亏”的自我鼓励下,我不敢再留任何犹豫的时间,冲了进去。
果不其然,对方拒绝采访,但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是最大的收获。
防线一旦突破,运气似乎随之而来。当天晚上,我终于联系到一位离职员工,采访突破口也从他那里打开。采访对象回消息的瞬间,一种久违的兴奋涌上心头,颇有些谈恋爱中表白得到回复的感觉。
做记者很多时候是“个人战”,周三晚上,挑灯夜战,室外月光照在无人的街道,室内电脑屏幕的光照在脸上,那一刻的孤独,也是成长的见证。但很多时候又是团体作战,遇到困难时,编辑老师都会耐心解答,报社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特战队”。
“想到的,想不到的,意外都发生了。”这是2023年11月广州数字科技生态大会结束后,大家的自我调侃。新媒体席卷而来,视频是让传统纸媒焕发新生的方式之一,做视频记者对我而言是一种新的体验,也是一种新的磨炼。
赶会场、布置采访间、调试设备等,尽管每天都“汗流浃背”,但整个编辑团队都朝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尤其看到钱立富老师深夜冲泡一杯咖啡熬夜写稿,第二天一早又前往采访间专访,感受到每篇好新闻背后的努力。
今年3月的横店竖屏短剧走访是今年最难忘的一次采访,为了保证到现场不会束手无策,我们在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多个短剧平台寻找短剧组和演员,几十条信息发送出去几乎都石沉大海,出发前一天晚上,才终于得到一家短剧制作公司回应。
但坐上高铁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依然非常忐忑,采访不到群演怎么办?进不了剧组体验怎么办?制作公司会不会爽约?采访三天,这颗心一直悬在空中,直至最终任务完成,才算落地。
横店夜市是晚上人流量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们采访群演的目标地。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我和同事“i人”属性大爆发,只好一个猜拳定输赢决定谁去询问路人,谁是群演。几轮下来,没有找到一个群演,我俩站在街头手足无措。直至晚上11点通过其他途径终于联系到可采访的剧组和群演,才回到酒店安然落枕。
在横店时,看着剧组中的各色群演,我有时觉得其实记者也是名“群演”:找工作的大学生、想跳槽的职员、买电子烟的消费者等等,都是两年来我“扮演”过的角色。正如报社那支名为《无名之辈》的年终视频中所言,记者要变成无名之辈,真正融入新闻当事人的生活和语境。在最近的距离,拿到第一手的信息。
两年,不长不短,署名“IT时报记者 沈毅斌”的共有200多篇文章,它们带给我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和成就感,更让我感受到媒体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