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云上海”在福州上演“双城记” 打造城市美好生活的“上海实践”
摘要:城市数字化可否复制? 作者/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编辑/ 孙妍 5月28日上午,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算云生态大会将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每年大会期间,中国电信云
城市数字化可否复制?
作者/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编辑/ 孙妍
5月28日上午,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算云生态大会将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每年大会期间,中国电信云生态大会成果展都会搭建主宾省展区,集中展示各省数字化推进成果及案例。今年,上海作为主宾省拿出了“最佳实践”——“智云上海”,全球率先支持“全城上云”的新一代综合性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
“智云上海”能否复制?将对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带来怎样的能级提升?人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这条兼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吸引了诸多观众注意。
即使在整个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展示区,以“城市”为主题的数字化实践案例展示也并不多见,而上海,无疑是中国最有发言权的城市。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首次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并独创性地设置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全球各大城市的智慧、低碳等建设理念和实践,为彼时风起云涌的中国城市化浪潮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14年过去,上海已经从展示全球城市智慧的窗口蜕变为全球城市的样板。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持续实践中,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上海始终勇立潮头,成为引领城市现代化与智慧化的典范。
今年5月16日正式发布的“智云上海”,正是上海再次对全球城市智能化趋势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一次前沿探索,从通信能级、算力能级、安全能级、普惠能级、生态能级等多维度全面重塑城市数字底座,推动上海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上海“双城记”将再次书写上海传奇。
万兆宽带 全城上云
进入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的中国电信云生态成果展,很容易便可以在主宾省综合展区看到上海标志性的三件套剪影,这便是“智云上海”展区。
走进展区,观众络绎不绝,几个小朋友不停蹲下站起,并好奇地看着屏幕上不断变换的线体颜色——站立是绿色,蹲下是红色,神奇的变化来自旁边一个“隐形”的设备及其应用——3D光感知。
当老龄化社会逐渐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时,独居老人的看护难题愈发凸显。尤其在卫生间、卧室等家庭敏感区域,老人通常不愿意子女安装普通摄像头监控,但这些区域往往又是老人跌倒的高发场景。3D光感知应用率先将激光雷达技术引入家庭看护领域,基于三维点云数据,可检测三维空间的变化,只显示人的轮廓在移动,一旦人形变矮,系统便预判可能有人跌倒并自动发出告警。
以往,由于激光雷达数据体量大,文件多以GB甚至TB计算,处理时需要充分发挥GPU、集群等硬件性能,因此很少在家庭监控场景中使用。
现在,基于“智云上海”高速稳定的万兆云宽带,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快速传至云端,而且利用云端的边缘算力,迅速对采集到的数据做出分析判断,一旦发生意外,亲人可马上收到告警信息,实现了宽带接入和边缘算力的创新融合。
一张新型城域网是“智云上海”的底座,通过5G-A、万兆光网、云宽带等共同打造固移融合接入环境,并已在上海全市完成覆盖,超大算力、超高带宽、东西直连、低时延及海量地址是它的基本特征,而规模之大更是上海作为超级大都市的独有特征。
目前,上海的“智云上海”云宽带用户已达400万,覆盖率达90%,是国内首个实现“全城上云”的城市级云网,基于这张包罗万象的云网,上海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实现了全面跃升。
数字城市的“光合系统”
上海,中国近代通信的发源地。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于1871年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水线。一线通,通天下,上海由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
此后近150年,信息基础设施如同一座城市的神经系统,支撑并驱动着城市的有机成长与功能完善,直至今日,上海正奔赴双万兆之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越来越早体验到国内乃至全球顶尖水平的网速。
但与以往任何一次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不同,“智云上海”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网速,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信息服务生态系统,高效、智能、普惠是它的关键词。
最近几个月,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渝平频繁接到客户电话,“对方上来便问,能否提供数千卡的算力池”。汹涌而至的算力需求来自今年1月上海电信发布的全国首个单体万卡液冷智算集群,这也是长三角最大规模的运营商级算力资源,能够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
早在几年前,上海电信便开始在青浦区和临港新片区前瞻布局“东西两翼”智算中心。如今,临港智算谷超大规模公共智算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罗渝平在大会期间举行的“智云上海 算起浦江”上海电信推介会上透露,根据规划,智算谷三期建设完成后,总卡数将在十万级以上,包括训练、推理、渲染等各类算力集群。
2023年9月,旨在打造中国版的 HuggingFace+优质社区开放传神入驻“模速空间”,并陆续将服务从国外云商迁移至上海电信的算力服务,在不改变原先计算负载的情况下,整体成本降低了60%。
与此同时,“智云上海”融合算力与网络优势,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一跳入算”的服务,从“模速空间”到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临港智算谷,全光一跳直达,时延低至1ms。开放传神创始人陈冉透露,一个大模型的训练时间从之前的3~4个月可缩短至2~3个月。
“我们接触过很多算力服务商,但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供应商非常少,上海电信在这方面有整体优势。”开放传神联合创始人张家庆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通过“智云上海”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算力真正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公共服务产品,可按需调用,不仅提高了算力的利用效率,还使得算力成本下降了约30%,让算力、算法真正成为普惠的生产工具。
普惠的不仅仅是算力。
在上海街头,人们总会不经意地看到一个红色电话亭,那便是“智云上海”的城市级终端——“Hello老友亭”,它不仅保留了传统公共电话亭的通话功能,可免费通话3分钟,更通过数字化升级,融入一键打车、养老金查询、便民就医、AI照相、手机充电等众多便民服务,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截至目前,“Hello老友亭”已覆盖上海16个行政区176个街镇600个点位,按15分钟生活圈步行实现中环内80%覆盖率,应用活跃率100%。
魔都WiFi则是“智云上海”另一个普惠性的城市显性工具。在南京东路、徐家汇等上海1000多个人流密集场所,只要打开手机的无线连接,搜索“SH-online”,便可以享受与城市同步的移动生活。
此外,魔都在线、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数字工厂……这些城域级、企业级本地化应用都呈现出新的创新特征,其背后缘由正是因为“智云上海”重构城市数字底座、全城上云之后,实现了对产业生态的底层赋能,生态变得愈发繁荣。
如今,“智云上海”如同一套运转严密的“光合系统”,通过高效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转化网络、算力、应用、服务的综合能量,为社会每个单元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
可复制的“上海实践”
“很多其他省市的参展观众,尤其是数字城市的建设者,都很关心‘智云上海’能不能复制。”最近几天,负责现场解说的上海电信副总工程师朱姝被问了诸多类似问题,而她的答案非常明确,当然可以。
无论在城市还是企业,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疑是学习“最佳实践”。最有力的例证是,14年前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出现的“零碳馆”首次将零碳理念带到中国,如今,“零碳建筑”已遍地开花。
此次作为主宾省参展,上海电信此行的初衷之一便是,让“智云上海”可以成为其他城市数字化转型学习的“最佳实践”。
不久前,中国电信推出全新升级的新品牌——“云宽带”,重新定义了传统宽带产品,而“云宽带”正是两年前由上海电信基于正在建设中的“智云上海”率先推出。
如今,上海的云宽带已进入3.0阶段,并发布了十余款云宽带产品。由于上网即上云,消除了终端对于网络使用感知的影响,无论用户用的是百元机,还是高配旗舰机,都可以享受同样速度与质感的数字生活。而随着“云宽带”成为中国电信集团的新品牌和全国推广的样板,在刚刚过去的5·17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期间,浙江、广东、云南、山西等多省先后宣布升级为“云宽带”并推出一系列新产品。
“这几天,我接待了很多生态合作伙伴,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嵌入‘智云上海’综合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或者如何与‘智云上海’一起‘碰撞’出新的创新火花。”朱姝告诉《IT时报》记者。
据了解,通过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智云上海”正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对于合作伙伴而言,“智云上海”提供了一个在全球最领先的、超大规模新型城域网内,融合各种业态和城市终端,率先尝试各种新服务、新产品、新应用,这显然将让它在同业竞争中“占尽先机”。同时,这些创新随着全国对“上海实践”的复制,将具备进一步在全国规模性推广的可能,那将是一片辽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