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风暴波及硅谷房价,已跌破2018年水平

摘要: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近20年来的高速发展轨迹,在2022年被打断,大规模裁员潮正在无情袭来。

图源:东方IC

美国科技互联网行业近20年来的高速发展轨迹,在2022年被打断,大规模裁员潮正在无情袭来。

推特在马斯克收购一天之内被裁50%;Meta宣布裁员1.1万人;亚马逊也计划裁员1万人;思科将裁4000人……据美国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统计,截至2022年11月中旬,美国科技行业已有超过6.7万名员工被裁员。而裁员数据统计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更惊人,显示2022年以来,科技行业裁员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之多,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科技企业中。

硅谷无疑是风暴中心,不仅是科技巨头,众多硅谷小厂也无法幸免于难。如此庞大的裁员计划,像一阵飓风,掀动了美国这座令人骄傲的科技中心。

硅谷房产交易行为都减少了,一是因为裁员,二也是因为这里的房价过高”,在硅谷从事多年房地产与贷款行业的房产经纪人杨梓艺说道。在她看来,这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硅谷最大规模、波及行业最广的裁员潮。

1.被裁员潮吞没的硅谷“大厂”

周一我和在Meta工作的朋友吃饭,周三这位朋友就被裁了。据我所知,目前硅谷这边暂未受到影响的公司只有谷歌和苹果。”一位在谷歌工作了将近5年的员工告诉《IT时报》记者,硅谷近期的裁员浪潮,确实让很多员工担心,“硅谷已经笼罩在裁员的阴霾下。”

但是这两家巨头,再加上微软公司,目前已经冻结了招聘行为,此举也同样是为了节省开支,而且三家公司没有对外宣布何时恢复招聘。

在与这位谷歌员工对话的当晚,《IT时报》记者便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谷歌缩减人员的新消息。不过该消息中使用的词汇“performance rating”(业绩评定),称谷歌将在明年1月份淘汰业绩垫底的后10%员工,而不是lay off(裁员、辞退)。

对于这则消息,上述谷歌员工说道:“确实没有收到通知,无法判断这则消息背后的真实原因,也无从得知这次末位裁员后是否还会有下一轮。”

“一切都是未知数。”这位员工叹气道。

亚马逊员工的反应略有不同。近日,亚马逊已正式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万人裁员。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在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未来一年亚马逊将继续裁员,这意味着裁员将持续到2023年。

入职亚马逊快3年的艾玛告诉记者,这次的裁员确实已经开始了,这周二或周三,亚马逊将召开员工大会,会议上很可能提到裁员相关事宜。

目前亚马逊裁员行动已经展开,艾玛和同事们观察后发现,这次裁员很可能是按照大组逐一进行,“像研发部门和Alexa(智能音箱)基本已经裁完了,接下来可能会从零售等部门开始,再有就是一些业绩指标完成靠后的员工,可能会进入公司的考核流程,考核不达标自然也逃不掉被裁的命运。”

艾玛还提到此次裁员浪潮里存在的“人文关怀”现象,对于一些需要工作去维持留美“身份”的员工,部分企业会有意避开,“本地员工的压力肯定会小于外籍员工,所以我猜测公司在这方面是做了考量的”。

据了解,美国向在美从事工作的非美公民提供非移民临时签证,其中H-1B签证是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发放给美国公司雇佣的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如遇裁员现象,公司无法为相应员工继续提供H-1B身份,他们只能尽快入职下一份工作或找其他公司挂靠去维持,否则可能会被驱逐出境。

相比以上还算“体面”的裁员方式,向元宇宙转型的Meta公司则因裁员闹得沸沸扬扬。11月上旬开始,社交平台陆续有Meta公司内部员工发声,称正遭受裁员冲击。

“三周前的周一就传出小道消息,称周三早上会公布裁员名单,周二晚上无法合眼,等到了天亮。”这是当时Meta公司大部分员工的状态。

果不其然,周三凌晨3时,Meta公司CEO扎克伯格发出了全员信,他为之前的盲目扩招而道歉,并称因此举将导致13%(1.1万人)的Meta员工被裁,但会得到一定额度的赔偿金。

早上7点半,裁员信准时到来,“一夜无眠,不知所措”,一位被裁员工在社交平台写道,收到裁员通知后,紧接着便发现公司账号及邮箱无法再登录。幸免于难的员工,在打开工作群时,发现经常对接的同事已经“下线”。

“这次裁员是无差别进行,无关年龄、身份、职位、收入、入职时长、贡献等。”风波之后员工们互相安慰、道别,互留联系方式,以便帮助推荐其他公司的职位。

一时之间,Meta“吐槽大会”开场:一周前刚入职,就收到lay off通知;62岁即将退休,未能逃过一劫;昨天一个桌子吃饭的一半人今天都“没了”。诸如此类的“诉苦”帖,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

日子同样不好过的还有推特,在完成收购后马斯克就开启疯狂裁员之路,他发出全员信,直截了当地告知员工尽快做出选择:高强度的工作或3个月的赔偿金。期限一到,马斯克下令封锁推特大楼,强迫员工做出决定。马斯克因此被员工用投影仪骂上了推特大楼的墙上,称其为“不讲武德的巨婴、超级寄生虫”等。

2.人的问题还是环境因素?

裁员来势汹汹,并不是无迹可寻。

在北美华人员工经常交流切磋的“一亩三分地”网站上,不少Meta员工分享了自己对于裁员事件的看法,内部管理混乱是被员工们诟病最多的一点。

不顾产出的扎克伯格在踏入元宇宙大门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启大幅度的扩张和升级,Facebook旗下仅剩8000人,而元宇宙相关业务扩招到2万人。“Reality Labs(指元宇宙业务下的现实实验室)部门的人大量摸鱼,没有产出。”一名员工在帖子中吐槽道。人员管理混乱导致元宇宙业务迟迟见不到收益,今年以来已累计亏损94亿美元,2021年亏损则超100亿美元。元宇宙疯狂“烧钱”是造成此次Meta裁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Reality Labs项目

11月9日,扎克伯格在全员信中向所有人道歉:“我对这个决定承担全部责任。”11月22日晚,有消息称扎克伯格决定于2023年辞职,不过Meta发言人Andy Stone在推特上称,“This is false(这是假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假消息竟短暂推动Meta股价上涨1%。

除决策失误、管理混乱等内部因素外,外部因素也被放大。

2020年疫情来袭,美国传统行业无一例外受到重创,美联储应势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线上互联网蓬勃发展,科技公司股价一度大涨,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这样的乐观景象仅仅维持了不到2年。

2022年初,美国科技股指数跌幅一度超过35%,前五大科技公司的市值共蒸发近4万亿美元。近期,五大科技巨头交出三季度成绩单,除苹果以外的四巨头均惨遭“血洗”。微软和谷歌10月25日盘后披露财报,次日均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亚马逊10月27日盘后“放榜”,次日股价一度深跌12%,市值曾跌破一万亿美元。掉队最为严重的Meta,和今年初相比,股价跌幅约70%。

这一惨象背后,通货膨胀似乎成了罪魁祸首。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约翰·泰勒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是通胀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大幅加息,部分民众选择存钱而不是投入股市,资本市场的流动资金一再减少,导致科技公司股价骤跌,失去资金支持的科技巨头只能选择“断臂求生”。

此外,俄乌战争也被部分科技公司员工认为是此次裁员的原因之一。

自俄乌战争开始之后,美国及欧洲国家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加之疫情原因,加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通货膨胀在加剧。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平均年薪为5.3万美元,但码农的平均年薪能达到11万美元。据“一亩三分地”上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五大科技公司员工年薪平均高达百万,其中尤属程序员职位薪资最高。如此高昂的用人费用加之政治、经济多重压力,科技巨头做出裁员决定也不足为怪了。

3.骨牌倒塌波及硅谷房地产业

裁员犹如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杨梓艺介绍,硅谷房价自2013年以后不断暴涨。如今,像加州山景城、南湾等各大科技公司分布的城市,一套房需要300万~400万美元不等,折算成人民币约为2100万元到3000万元。

不仅如此,购买房产后,人们还需每年缴纳房产税。全美50个州都有房产税,这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税率在1.12%左右。

记者计算了一下,一套300万美元的房子,每年需要支出约3.3万美元税费,使用30年的话,等于多支付1/3的房价。硅谷相对高昂的购房费用和长期的税费让很多普通在美工作人员望而却步。因此,在硅谷买房的多为硅谷码农,不仅有华人员工,印度、越南籍员工占比也较高。

“大多数码农手上还有公司股票,如此一来,他们手上的筹码更多。”杨梓艺提到,很多人在这里买卖也是为了投资,“硅谷的房子也较容易升值,股市的增长,会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体现在房价上。

即便如此,大多数人不会将自己的全部资金投入房产,而会保留一部分备用资金及股市流动资金。买房选择首付加贷款是更明智的做法,“如此一来,如果遇上裁员的话,卖房可以将现金把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否卖房也要根据后续工作是否稳定和个人手上的现金储备量决定。”

图源:东方IC

据外媒最新披露,硅谷最核心的几个城市房价在8月份均有不同程度跌幅,平均20%左右,有的甚至已经跌破2018年的水平。而位于硅谷的佛里蒙特城市,在近期房价也已跌回至一年前的价格,且有持续走跌的趋势。

“如果这次大规模裁员持续到明年的话,地产业必将受到一定冲击。”杨梓艺表示,现在并不是硅谷买房的最佳时机。受裁员的大范围影响,如果部分被裁员工无法在期限内找到工作保住“身份”,“或许,明年卖房的人将会变多。”杨梓艺说道。

面对经济衰退和裁员,身处硅谷的外籍从业者意识到,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绝对安全,而在工作中“躺平”,要随时做好面试的准备,平日保持充电也非常重要。社交平台上,互帮互助的帖子逐渐增多,哪里有招聘,哪里缺人才,众人互通有无。集思广益的硅谷精英们也在不停积累经验、分享心得,彼此加油打气,向着未来继续前进。

就业可以重来,而一时之间失去众多精英的硅谷,不知何时才能再度“振作”。

作者/ IT时报见习记者 毛宇

编辑/ 钱立富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Meta 东方IC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