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时代”,博士们的论文再也不值钱了

摘要:探秘知网的“生意经”。

或许,从产生发表论文的想法开始,版权归属就不在论文作者关注的范围内。

春节期间,最热门的新闻之一无疑是“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随着翟天临博士学位被取消,知网也被热心网友扒了个遍,人们更想知道,为何在知网下载论文要付费,而原作者硕士、博士却拿不到稿酬?

事实上,这些作者不仅在知网拿不到稿费,在其发表论文的原期刊也很难拿到稿费,现实是,由于期刊档次、论文发表数量与毕业、评奖学金、评职称等更多“实质性”的结果关联密切,很多作者需要花钱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这次知网“躺枪”背后,是一直被忽视的学术著作权。

01年付费超百万 且年年涨价

2019年新春开工之际,知网与一名青年演员的名字一起出现在微博热搜榜,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很快,“毛利率达60%”“凭借市场垄断地位向用户收取较高的费用”等新闻让这个知网站在了风口浪尖,名声毁誉参半。

知网的价格到底有多高?某高校图书馆负责采购数据库资源的李老师表示,“每年我校只买其中的期刊和博硕库价格就近百万,2019年知网还要从原库里抽出300种左右期刊要求单买,我校每年为此头痛不已。”李老师还表示,由于知网的定价不公开透明,一校一价,涨幅也不一致,所以招致了很多高校的不满。

通过该省政府采购网,《IT时报》记者对该省现有高校采购知网且中标的最终价格进行了比对发现,2018年,官网显示4所学校对知网数据库采购项目的价格分别为79.9万元、23.9万元、35万元和12.5万元。随后,记者对南京某大学近三年的图书馆数据库进行单一来源采购的成交结果进行比对发现,2017年、2018年该学校采购知网的成交价格分别为42万元、46.8万元,2019年的项目预算价格为47.14万元,逐年在涨价。除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书数据库成交价格有所下降之外,万方、超星、读秀、白链云等其他数据库的价格分别为7.5万元、6万元、9.6万元、11.7万元,没有增幅,其中最贵的也只有知网价格的四分之一多。

同样是高校,为何价格会有差别?一位曾经在山西同方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责任编辑的张超向《IT时报》记者表示,“知网并没有定价规则,每年的定价会根据当年文献数量以及优先出版、核心资源、独家资源等情况来定。而且文献数量与价格成正比。”

李老师所在的高校,除了知网,学校还购有维普、万方、超星等数据库资源。李老师介绍,如果停用知网,其他三方数据库资源互补,再加上文献传递,也基本上可以解决问题,但“知网的资源实力不可否认,大而全,读者大多已习惯用知网,如果停用会降低读者的访问体验度。我们只希望知网定价公开透明合理,让大多高校无经济压力购买。”

据公开数据,知网签下期刊8000余种,独家和唯一授权期刊达23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独家占有率90%以上。与国内其他数据库平台相比,知网在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带来的问题则是高校一直处于议价的劣势地位。

武汉一位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负责人黄先生向《IT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湖北80%的高校都在使用知网,对知网的依赖程度较高,“参与了几次高校的采购,高校经费实际上是有限的,而且议价能力低。一旦知网的报价超出了学校预算,学校通常采取的方式则是压缩选项,精简到保留必读门类节省开支,或是选择高校间的论文共享平台。”

02查重价格不菲

除了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售数据库使用权之外,每年的查重功能也成了知网盈利的途径之一。2月20日,记者在知网的论文查重监测系统官网上看到,期刊的官网定价为35元/篇,本科、专科定价188元/篇,硕博论文则达到了345元/篇。“每篇文章至少需三次查重,”一位研究生米奇(化名)告诉记者,学校要查重两次,而学生自己为了保险也至少要查一次,这位学生所在学校2018年有2000多名研究生毕业,据此计算仅查重一项,知网便能获得七八十万元收入。

此前,米奇也用其他数据库做过查重,尽管价格便宜,但由于数据库不完整,查重效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他还是选择了知网的服务。

因为定价过高,不少高校曾试图抗争。

1月7日,常州大学发布了一则《关于知网暂停服务的公告》。公告中显示,“因合同到期及价格上涨原因,知网已经暂停了对学校CNKI文献数据库的服务。”

常州大学停用知网的情况并非个例。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在官网上贴出因与知网合同到期,数据商涨价过高,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通知一出,即刻引起热议。同年,武汉理工大学也以相同的方式宣布暂时停用知网。

记者发现,近些年间山东、云南、湖北、安徽等地的高校都出现过停用知网的情况。但最终的结局都是以恢复使用而告终。

延伸阅读:被忽视的学术论文著作权

对知网的诟病,除了年年涨价外,还有对论文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忽视。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深圳律师潘翔偶然发现自己大学时代发表的论文被知网收录,只要付费,任何人都可以下载。潘翔以侵犯著作权为由,把中国知网及相关联单位告上了法庭。但没过多久,因为各种原因,他选择了撤诉。《南方周末》2016年6月的报道显示,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也陆续收到很多会员和作者的投诉,称知网未经许可收录其文章且未支付报酬。2016年统计已超过200人,涉及3万多篇文章。

但实际上,论文的著作权是很多论文作者一开始就忽视的权利,因为,发表一篇论文,通常情况下,不仅得不到稿费,自己还要支付版面费。

在中国高校中,期刊论文与很多东西挂钩。以湖北某高等学校2018年9月30日在学校官网发布的《2018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为例,评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条件,均与科研成果挂钩。比如评教学为主型的副教授在业绩与科研成果这个条件中必须具备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上(须含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外语、音乐、美术专业至少1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或被国外权威期刊收录;或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且公开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编著或第一主编的教材)1部。

除了教师评职称,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在期刊上发布论文也是硬指标或者与奖学金直接挂钩。

“我们学校有国家奖学金和省级奖学金,分别是2万和1万,但评定奖学金除了看成绩、是否参加全国性比赛之外,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论文。如果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没有参加国家奖学金的评奖资格。”一位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向记者表示,知网上有期刊的影响力分子,学校也会向师生罗列期刊是否是学科领域的核心刊物。通常情况下,刊物评分越高,需要花费的价格就越高,甚至有些期刊发论文还需要排队,“通常情况下,不同期刊的价格也有差别,以我了解的传播学领域期刊来讲,想要发一篇论文的费用在600-1500元之间。如果想要更快见刊,还需要更高的费用。”该学生道。

目前,知网已经间接成为评价一个人学术能力的标准,如果没有期刊,脱离了知网,似乎论文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知网垄断背后是“唯论文”数量评价体系带来的问题,“如今评价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和水平,是看有无论文、发表多少论文以及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这把大家的精力都引导到撰写、发表论文上,因此,检索论文发表的平台就变为重要依托。尽管国家提出要打破唯论文论,但难度很大,最关键的是我国目前缺乏学术同行评价机制。”


编辑:挨踢妹

图片:图虫创意、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